关注公众号互联网股票配资,记忆承载,方能阅读正文《美联储几年变一次大方向,可人性的方向几千年都不变》
那天讲经济与人性的第四个话题时,有个读者看完之后意难平。
意难平是说,他百思不得其解,我为什么要在年轻的时候,很需要钱的时候,放弃唾手可得的那几笔交易的利润。
他觉得这件事,完全可以区分化处理。
或者干脆这么说,我为什么非得围绕着事先定下来的因?
我事到临头,我就事论事的构建因,这算不算另一种畏因?
我们来看你这个问题。
人这个东西,有两大特征。
第一大特征叫做虚构因果。
什么叫虚构因果?
金发那位,上一轮当选的时候,2016年那阵子。
我和朋友们聊天,聊对于美国大选的看法,他那时候还没啥名气。
知道他的也就是多年前他在小鬼当家里面的客串,或者有一部传到国内的综艺,飞黄腾达。
我清晰的记得,当时和我聊过这个话题的人,清一色不看好他能当选,包括我。
因为这个竞选的周期还是蛮长的,包括他当天的意外当选,以及后来过了一段时间的就任。
也就是说,隔了一段日子之后,当我和昔日那几个人再次谈及当初的话题。
很多人的记忆都发生了偏差。
有半数的人说,自己当初是看好他能当选的.......
非常有趣的现象,请问,他们在撒谎么?或者说,他们是故意撒谎么?
不,他们就是记错了。
人性本就如此,人这个东西,是会选择性记忆的。
你选了一个大学,选了一个专业,如果日后顺利,你爸妈就会说,全亏他们眼光好。
反之,如果日后不顺利,你爸妈肯定说,他们当初早就劝过你了,都怨你不听。
其实如果把当年的话录音录下来,很可能他们的说法,恰恰是相反的。
这不是他们在故意撒谎,而是人性本就如此。
你把这个案例,浓缩成一个数学现象,它就像什么呢?
就像我让一个完全没接触过概率常识的人,去掷硬币,告诉他,正面赢钱,背面亏钱。
扔了十次,结果他扔出来五次正面,五次背面。
他会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?他会说,我扔那五次正面的时候,吹了一口气,或者,我用了独特的姿势。
你去看周润发赌神电影里,赌神吃巧克力,赌神开牌前摸小拇指上的玉戒指。
都是类似的。
那是一种心理暗示,因为我做了什么动作,所以我赢了。
他把赢这个果,和做了什么动作的因,联系起来了。
现实中你遇不到这样的人,是因为大家都学过概率了,你刚想撒谎,你的知识就打断了你。
你找个没有概率常识的原始人来,他马上就会像我说的那样。
自己给自己看到的果,编织一个因。
这个是人性深处的东西,你改不了的。
古人为什么编出一个神呢?因为他需要一个为什么。当他解释不了的时候,他需要自己找一个很牵强的理由出来,来当那个因。
后来的科学,也不能解释所有事情,科学的作用很大程度上,就是替代神学。
人总是需要编个因出来,否则他不安心,他睡不着。
当这个本能摆在这里的时候,你可想而知,你临时面对的那些个果,你编出来的因,会是些啥。
一个习惯于伪造记忆的生物,一个习惯于现编理由的生物,可想而知。
我讲这个东西,不是我比谁优秀,别的人类做不到,我能做到,那是不可能的。
你做不到的,我也做不到。
只是碰巧,我是做交易的,而且是做高频交易的,是基于量化做高频交易的。
也就是说,我不依赖于记忆,我依赖数据。
你让我回忆2016年,我到底看好谁,不需要回忆的,交易数据摆着。
把昔日的挂单翻出来,我到底是倾向于相信金发上位,还是上不了位,这是一清二楚的。
就算我想骗自己,数据也会阻拦我。
看懂了么?并非我不会撒谎,并非我不会篡改记忆,而是我处处留痕了。
大部分人是不留痕的,你不会把自己对每件事的看法,判断,都有对照的数据,都留下痕迹,事后可以分析,不会这样的。
所以你的记忆会基于人性,被你自己不断地篡改。
很多时候就是根据你当下的需要,被你自己的潜意识给篡改了,你都不知道。
你包括这个公众号的后台留言,尤其是那些老读者。
你曾经是怎么看的,你是怎么说的,包括有时候你自己删掉的留言,后台痕迹都还在。
我们毕竟是一个主业做量化的,通过大数据分析你的留言,把你内心深处很多你自己都察觉不到的东西,全都可以挖掘出来的。
一个个挖掘出来,再进行大量的,读者间的横向对比,很快就会发现,就着果来临时构造因,就是人性的普遍现象。
那么人性的第二个特征叫做坐标系判断。
这个就更普遍了。
你上一把赌赢了,你下一把就自信满满,你上一把赌输了,你下一把就有所动摇。
哪怕我就是让你扔硬币,这种绝对独立的事件,你照样如此。
这个特征就叫先入为主。
过去有些人,跳槽的时候,故意把自己在上一家的薪水报高一些。
如果基本工资人家可以查到,月薪无法伪造,他就把年薪报高一点,把年终奖报高一点,或者自己给自己编个现金奖励。
为什么?
改变下家的参考坐标系。
他在上一家年薪20万,问下一家要年薪30万,下一家就会犹豫;他让下家觉得自己在上一家就是年薪30万,那么下一家就更容易做决定。
有人付过这个数了呀,说明他值这个钱。
这个参考系不一定是真的,这种鸡贼的求职者,就是想要利用别人先入为主的思维误区,误导你。
其实我们仔细想想看,他在上一家拿20万还是30万,和他现在这份工作未必有关。
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适合的人,而不是琢磨他以前怎么样。
他在上家值30万就等于在下家值30万么?他在上家不值30万就等于在下家也不值么?
商业模式,岗位,又不一样。
但人们就是会习惯于先入为主,习惯于根据参考坐标系来判断。
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我那天在经济与人性的第四个话题当中,不让你临时构建因了?
因为太扯了,知道么?太扯了,你这样构建出来的与其说是因,不如说是借口。
而且是各种篡改了记忆的,被当下的参考坐标系左右的借口。
这些东西,怎么可能是真正的因呢?
我就问你,你有复盘么?你有验证么?你有大量测试么?
所以经常有读者出于好奇,临时问我很多为什么的问题,我都不知道如何答复你。
你问我为什么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。
你之所以习惯了张口就来为什么,是因为人的本能,人找不到因就不安。
所以你与其习惯于随口的,快速的,迅捷的去编织一个因,你不如干脆有个信仰,你信仰上帝好了。
每当有了为什么,就说都是上帝的安排。多好?
这比你自己乱编因,科学多了。
我这辈子,根本找不到足够的因的,我见过的果里面,大概只有5%,我能找到因。
怎么找到的?
复盘,验证,大量测试。
也就是说,只有我肯这么辛苦的去行动的时候,我才确定我是真的需要因。
否则,我也只是需要一个上帝,填补下内心的不安而已。
所以那天在经济与人性的第三个话题里,我讲知行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。
我只有极少数的,自己做到过,且能够重复做到的5%,我知道因是什么。
剩下的,我也不知道。
一个人,你能握有真正的因,哪怕只有5%,足够你在很多领域里,很多事情上乘风破浪了。
绝大多数人,他别说5%,他1%都不可能有,他手里只有一坨一坨的,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借口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讲,因,都是提前构建的。
你临时构建,那只是自欺欺人。或者说,基于人性需要的,找借口。关注公众号,记忆承载,方能阅读正文《美联储几年变一次大方向,可人性的方向几千年都不变》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